- 杨梦莹;宋昱龙;王守国;曹锋;
为了探究CO_2应用在轨道运输车辆热管理上的可行性,基于多物理仿真平台搭建了恒温运输车辆用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同时进一步对变工况下系统的排气压力和充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排气压力随着环境温度和室内换热器进风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研究通过数据模拟的方法提出了以环境温度和进风温度为自变量的最优排气压力预测关联式;环境温度及进风温度均对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范围具有显著影响,全工况范围内系统的适充范围为3.2~6.1 kg;经合理设计和优化的恒温运输车辆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在宽温域工况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在制热模式下,系统COP均达到3.2以上;优化后的恒温运输车热控系统在300 000 s内仅启停2次,实现了良好的动态温控响应。研究结果可为跨临界CO_2热管理技术在恒温运输车辆领域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53;No.633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胡宗武;黄宁;赵洋;李星;陈冠言;张洁;
针对弯管进气方式下离心压气机进口流场发生畸变,进而对压气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压气机试验装置,结合特性试验与PIV流场测量,定量揭示了弯管进气下压气机性能与流场结构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直管进气,弯管进气导致离心压气机在最高效率点的压比和效率最高分别下降2.7%和9.8%,表明弯管结构显著劣化压气机性能;PIV测试揭示进口截面存在反向旋转双涡结构,其强度与压气机流量和转速呈正相关;基于对进口管路径向截面的速度均匀性指数分析,界面速度均匀性较好,径向速度均匀性影响较弱(γ的绝对值小于0.2),而周向速度分布的非对称性与压比(γ=-0.976)、效率(γ=-0.923)呈强负相关,表明周向畸变是性能劣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离心压气机的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63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刁伟成;陈肇麟;王贝易;丁强;孙涛;
为了实现无轴式磁悬浮离心泵的稳定运行,对悬浮转子的受力展开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结合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离心泵运行时的内部流场进行计算,重点研究离心泵在不同入口流量工况下,离心泵所受径向力、轴向力随时间的变化,同时探究悬浮转子内部阀片高度、转子入口直径对转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心泵在转速7 000 r/min、流量低于43.3 L/min时,离心泵悬浮转子在旋转中心处形成稳定涡核,低压区均匀分布,转子水力激振力呈稳定周期性波动;流量为75.0 L/min时,涡核破碎,转子旋转中心处低压区随时间无规则变化,转子水力激振力无规则波动,且波动幅值较高;内部阀片高度对径向力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对轴向力影响显著,在入口流量为65.0 L/min时,阀片高度平均每增加1 mm,转子所受轴向力下降20 N;转子入口直径对转子受力影响较小,但是在高流量65.0 L/min时,D+1模型效率比D模型提高了2.1%。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离心泵结构参数,减小悬浮转子受力,提高离心泵水力性能提供指导。
2025年03期 v.53;No.63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勇;马广兴;常琛;何怡;苑文燕;霍思源;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脏堵而耗能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问题,以翅片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的方法,借助Fluent流体动力学软件,对颗粒物在6排管的翅片管换热器表面的沉积进行研究,采用SST k-ω模型,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在换热器表面的沉积特性。同时,搭建积灰试验系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利用CCD工业相机捕捉积灰过程中翅片表面的图像,并通过MATLAB对图像与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表面的颗粒物沉积分布主要在±75°区域,沉积占比达94%;在换热管的背面,即±(160~180)°区域,沉积占比仅为2%;在较低风速下,换热器表面的颗粒物沉积质量随风速增大而降低;风速达到1.5 m/s后,沉积质量开始上升;混合颗粒物对换热器的脏堵效应具有协同作用,相较于单一粒径颗粒物,混合颗粒物在换热器表面的最大沉积质量、压降及脏堵系数均呈现出更高的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维护与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633 52-6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施芝郑;江启峰;张惟斌;衡亚光;罗西棚;涂云川;
为探究叶轮对圆盘泵空化性能的影响,以某圆盘泵为基础,提出一种叶根圆弧优化模型,采用SST k-ε湍流模型与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对圆盘泵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外特性试验验证(误差<5%),分析叶轮内的压力、空泡体积和湍动能分布。结果表明,叶根圆弧结构整体提升了圆盘泵的扬程和效率;当空化余量为2.5 m时,叶根圆弧模型扬程达到了12.373 3 m,较原模型提升了65.94%;在不同的空化余量(2.5,3.0,8.0,12.0 m)下,相较于原模型,叶根圆弧模型的平均压强提升1.23%~23.13%,低压区扩散被抑制,压力面与吸力面压差降低,叶轮内空泡体积减小;叶轮出口湍动能明显降低,能量耗散减弱,整个流道流动更加稳定。叶根圆弧模型揭示了叶根圆弧通过平衡压力梯度抑制空化的机理,为圆盘泵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53;No.63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暅豪;丁雪兴;丁俊华;
为探究超高速干气密封端面轴向变形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在考虑力载荷、热载荷作用下,建立三维几何固体域模型以及流体域模型,引入Air真实气体效应、湍流效应等多重复杂效应情形下,研究超高转速干气密封间隙流体对动、静环耦合面轴向变形规律以及变形对密封性能影响。研究表明,当n为40 000 r/min,P_i为8~14 MPa,T_i为373.15~493.15 K时工况条件下,密封环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变形;当n为40 000 r/min,P_i为11 MPa,T_i为373.15 K时工况条件下,力变形下的泄漏率最大(MS-DGS,4.19 g/s),热变形下的泄漏率最小(MS-DGS,1.69 g/s),在热-流-固耦合变形下,泄漏率是介于力变形和热变形范围之间(MS-DGS,3.66 g/s);MS-DGS端面轴向变形较S-DGS端面轴向变形较小,且MS-DGS较S-DGS泄漏率降低1.94%。研究可为超高速干气密封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63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