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停;李杨;李晓配;李海强;
针对罗茨真空泵因排气脉动引起的气体动力性噪声问题,设计等深矩形、渐扩矩形、等深弧形、渐扩弧形4种不同结构的回流槽模型,运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分析回流槽结构对排气压力、流量及内部流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流槽结构可提高泵腔内基元容积的压力,有效抑制出口处高压气体返流,改善排气侧压力和流量波动,但同时会引起进口流量减小;当入口压力为30~76 kPa时,与其他3种回流槽相比,等深矩形回流槽的排气压力和流量的波动幅度最小,分别为1.31~6.97 kPa和0.39~1.48 m~3/s。研究结果可为罗茨真空泵降噪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1期 v.53;No.631 25-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强;李鹏飞;杜鑫;王素金;高秀峰;李云;
为了改善无油润滑摆盘压缩机的活塞环偏磨现象,针对两类典型防自转结构下的摆盘压缩机,构建摆盘处球铰及连杆的运动模型,并以周期运动内连杆平均倾角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气缸分布圆半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在锥齿轮防自转结构下,各相位气缸对应的最优分布圆半径相同;在滚子直导槽防自转结构下,各相位气缸对应的最优分布圆半径不同,但可采用均值作为统一的分布圆半径,对各相位连杆平均倾角的影响很小,低于5‰;当摆盘倾角在25°以内时,在两类防自转结构下摆盘压缩机的最优气缸分布圆半径设计值几乎相同。将本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多种现有摆盘机构,连杆平均倾角降低约为21.4%~28.6%,活塞侧向力峰值降低约为19.5%~49.6%。本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改善活塞环偏磨现象。
2025年01期 v.53;No.63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永惠;张成烽;丁冠东;
为了探究非平行式转子叶尖间隙结构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不同转子叶尖间隙值对压气机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得到较优间隙值,然后在设计间隙值和较优间隙值的基础上进行改型,提出3种扩张间隙分布方案,以及扩张间隙分布对压气机性能及流场结构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转子叶尖间隙为0.5τ时,压气机的稳定裕度改进量较大,在近失速点压气机性能较优越,近失速点的流场结构相对较好,故0.5τ方案(P2)为较优间隙值;若将平行间隙分布P2改为扩张间隙分布D1,D2和D3方案后,转子压力面附近低能流体涡团得到抑制,吸力面尾缘附近低速区也得到了进一步吹除,径向潜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被进一步削弱;相比P2方案,D1,D2和D3方案在98%叶高处的增压比分别提高了1.6%,1.9%和2.4%,流量拓宽比分别增加了3.18%,8.56%和6.20%,稳定裕度改进量分别提高了0.59%,1.45%,1.55%,峰值效率改进量基本相差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叶尖间隙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1期 v.53;No.631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浩;张世毛;任明琪;夏齐;黄克涛;张慢来;
针对传统设计的蜗壳型线未能完全包围叶轮的问题,探讨了型线不完整度对风机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型线设计方法。该方法以蜗舌为起点,围绕叶轮设计完整一周的阿基米德螺线,确保蜗壳内的气流均匀且充分发展。建立了CFD模拟模型,确定了包角变化对风机流场、效率及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角为360°的风机性能相对最优,在包角从传统设计的315°逐渐增大至改进设计方法后的360°过程中,离心风机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工作噪声明显降低,在出口背压2 000 Pa的设计工况下,全压效率提高了7.67%,噪声降低了3.89 dB。这种通过使蜗壳型线完整地包围叶轮一周,实现了包角为360°的新蜗壳型线设计方法,可显著提升风机工作性能,对风机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025年01期 v.53;No.631 51-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羽丰;王宇轩;赵远扬;李连生;何鸿斌;
针对非对称腔微型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排气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给出了根据2个工作腔的内容积比设计排气孔的方法。利用CFD仿真方法,分析了不同间隙和海拔高度下非对称腔涡旋压缩机内部流场特性和性能变化规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设计的排气孔能够减少17.85%的过压缩量,减少了排气损失;当径向间隙从10 μm增大到30 μm时,压缩机容积效率从89.68%下降到16.02%,等熵效率从78.69%降低到32.84%;对流量、功率等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试验,得到试验质量流量与模拟结果的最大误差为9.09%,功率在排气压力为0.26 MPa时的最大误差为8.90%。相关结果对于降低非对称腔涡旋压缩机的排气损失有参考意义。
2025年01期 v.53;No.63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捷;宋翀芳;潘武轩;闫亚婧;赵可;
为了给管道的布置和优化运行提供理论指导,降低建筑运行能耗,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在不同管径和速度下弯管局部阻力系数、流体运动状态以及黏性耗散的变化,并利用沟槽法对弯管进行构件优化。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增大,形变构件对弯管内流体的影响逐渐减小,转折段和下游直管段内低速区面积逐步减小。当入口速度为1.1 m/s时,不同管径弯管的局部阻力系数未完全按照已有的幂函数规律变化,DN40~DN65弯管的局部阻力系数大小近似相等,DN100~DN125局部阻力系数也大致相等,这与其内部流体运动状态和受力有关。利用上述理论研究进行构件优化,在质壁分离区域加入沟槽,可减少弯管局部阻力损失,同时缩减低速区域范围,减小机械能消耗。加入沟槽后的弯管,在较小的入口流速v=0.5 m/s处局部阻力的优化最为明显,局部阻力降低了63.96%。研究结果可为工程中弯管的设计布置以及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53;No.631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