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定平;李史栋;
对目前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常用的4种机械式雾化喷嘴进行了雾化试验,采用高速数码摄影法对4种喷嘴在不同压力下的喷雾状况进行测试,并用ImageJ软件处理,得到各喷嘴在不同工况下的粒径、粒径分布和雾化角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喷嘴雾化粒径随液压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其中螺旋喷嘴雾化粒径最小,扇形喷嘴雾化粒径最大;螺旋喷嘴、空心锥喷嘴和扇形喷嘴的雾化角随液压增大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实心锥喷嘴雾化角随液压增大而增大,螺旋喷嘴与扇形喷嘴的雾化角较大,空心锥喷嘴的雾化角最小;各喷嘴在小于0.2MPa的液压下粒径分布不均匀,当达到0.2MPa后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综合结构特点和雾化特性,螺旋喷嘴较适用于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2013年04期 v.41;No.49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李元祥;陈俊冬;张明星;张留祥;陈海焱;
为给离心除尘风机开发与优化设计提供试验基础,对5-51NO4.5A离心风机蜗壳进行去除蜗板、安装蜗板卡槽和焊接收尘箱体等改造,再用两块薄铁板从蜗板卡槽两端插入形成单个孔,孔的位置可变。按是否延长蜗舌、有无纵向肋分为4种情况,加入40目过筛人造石墨粉体,测试了不同转速下各单孔除尘效率。结果表明:转速增加风量同步增加,而粉体浓度下降,各单孔除尘效率多数轻微降低;沿着蜗壳螺旋线,各单孔除尘效率呈有波折的增大趋势;仅延长蜗舌可以提高各单孔除尘效率4%~10%;安装纵向肋,在未延长蜗舌时单孔除尘效率多数轻微降低,延长蜗舌后多数轻微上升。
2013年04期 v.41;No.49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晓锋;邵泽波;贺业荣;姜德龙;
为优化单腔双振子压电泵的结构,提高输出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单腔双振子压电泵。将新设计结构同前期设计结构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种结构的试验样机进行了输出流量测试。试验显示,新结构的输出流量是前期结构输出流量的2倍,最大流量可达800mL/min。将新结构加工了不同腔体初始容积样机,得到了压缩比对泵输出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当腔体高度为1.2mm,工作时的压缩比为1/46,此时单腔双振子压电泵整体输出效果最好。分析了单腔双振子压电输送液体和气体时工作特点,得到泵输送液体介质时最佳工作频率点远远低于输送气体介质。
2013年04期 v.41;No.490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德胜;施卫东;陈斌;龙飞;关醒凡;
为了分析某型号轴流泵叶轮汽蚀状态下汽液两相流特征,本文基于均相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分别从外特性和内部流场两方面分析了轴流泵叶轮的空化过程,通过定量分析不同NPSH下轴流泵的扬程下降和空泡分布的对应关系,讨论了不同空化状态下叶轮内部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寻找出轴流泵空化发生破坏的位置和发展趋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空化初生时空泡产生于叶片背面进口轮缘处,随着轴流泵进口压力的不断降低,叶片背面外缘处空泡逐渐向轮毂侧发展,且外缘侧空泡不断向前推进,在装置汽蚀余量NPSH为6.62m时,空泡基本覆盖叶片的背面,此时叶片丧失了部分做功能力,且扬程下降明显。计算模型泵进行了现场运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空泡分布与实际破坏位置一致,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也为解决轴流泵汽蚀破坏问题提供了内流流场参考。
2013年04期 v.41;No.490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唐照付;聂波;张俊林;满建楠;
旋涡风机叶轮叶片侧边型线影响流体进出叶轮流道的速度三角形,对风机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试验和数值计算的角度对径向直叶片侧边倒角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叶片侧边吸力面倒角比压力面倒角更能提高风机的性能,小流量区更为明显。本文用理论分析了该现象的原因,并推断前弯和后弯叶片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2013年04期 v.41;No.490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方艳峰;
以小型水下航行器艉轴用机械密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抛物线型流体静压型机械端面密封(PHS-MS)二维轴对称模型;兼顾流体粘度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采用有限差分法对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热传导方程及其他控制方程组成的耦合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在相同的几何与环境参数下,通过PHS-MS与传统锥形(锥角β)流体静压型机械端面密封(CHS-MS)密封性能对比,表明在同等开启力下,PHS-MS泄漏量更小,提高了小型水下航行器运行的安全性及航程;研究了几何参数对PHS-MS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优几何参数。
2013年04期 v.41;No.49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缪德良;张如平;
口环间隙对离心泵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产生了容积损失,还改变了离心泵的内部流动结构,从而对轴向力和径向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口环间隙的选择很重要。在高温热水泵使用过程中,介质的高温对泵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材料的特性会随着材料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经常出现泵口环的热变形磨损,甚至造成转子部件的咬死,导致开车失败,严重影响着高温热水泵运行的可靠性。通过对TEG200-400型的热水循环泵进行热固耦合分析,研究在输送200℃热水时,有无冷却水冲洗对热水循环泵口环变形的影响情况,为口环间隙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013年04期 v.41;No.49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许光第;周帼彦;朱冬生;曾力丁;朱凌云;朱辉;郭震;
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工作量大、效率低,设计方法比较粗糙,设计偏差较大。本文基于VB6.0编程语言,使用分段设计方法,开发出了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软件,该设计方法将换热器按照管壳程结构分为有限个单元,根据工艺条件,求解单元温度分布,依次对每个单元进行设计,进而完成整台换热器的设计,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介质物性随温度变化对设计的影响,设计结果与HTRI对比,误差很小。本软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型设计,也可以以总传热系数与总压降的比值K/ΔP为评价标准,选取性能最高的换热器结构,完成优化设计。
2013年04期 v.41;No.49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4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 ] - 汪枫;马璐;朱新宇;牛瑞;
基于AMESim仿真软件与中继阀的物理结构特点,提出了锥形体积等效方法,使膜板变形体积在建模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通过建立详细仿真分析模型,对中继阀的动态特性及关键参数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仿真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充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产品结构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3年04期 v.41;No.490 43-4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凯;姜希彤;查海滨;王君;
分析了爪式流体机械工作全过程包括吸气、压缩、排气和混合过程的工作特性;运用变质量系统增压过程方程和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工作过程中工作腔内压力、质量等参数随旋转密封面啮合间隙大小的变化关系;得到了不同间隙下爪式流体机械内压缩过程和混合过程的泄漏规律;研究内容有助于爪式流体机械的设计、加工、装配和性能的提高。
2013年04期 v.41;No.490 47-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高伟;王振辉;李娜;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级压缩机级间的废热,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来降低压缩机一级入口气体的温度的方法,达到了增加压缩机排气量的目的。并对系统进行了建模与模拟,当采用三段废热时,可将压缩机入口气体温度由35℃降到15℃。提高产能10%左右。
2013年04期 v.41;No.490 51-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泽勤;苏云;郭宪民;
通过对单风机风机盘管的来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风机送风口风速恒定的情况下,优化传统风机盘管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将风机风口置中安排于送风空间有利于提高来流场气流分布均匀性;将送风空间的两侧改为从风机送风口处开始的渐扩风道形式、在送风空间内增加导流片等,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来流场气流分布均匀性,有利于提高风机盘管的换热效率。
2013年04期 v.41;No.49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梁才航;
利用透湿膜设计制造了一台平行流道结构的全热换热器,并在焓差实验室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研究了室内侧的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的条件下,迎面风速变化、新风温度变化、新风相对湿度变化时对全热换热器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阻力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迎面风速的条件下,全热换热器仍然具有较高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分别在70%~85%和60%~75%之间。温度和湿度变化对显热效率的影响很小,而对潜热效率的影响很大。随着新风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大,潜热效率也随着增大。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具有较高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表明了这种换热器在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3年04期 v.41;No.490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言生;何钦波;黎绵昌;邹时智;金波;
变径毛细管在正向流动和反向流动时其制冷剂流量特性不同,因而可以作为节流元件代替现有冷暖空调器中使用的毛细管组件。为实现这一目的,利用制冷剂流量试验台,先测定原毛细管组件制冷、制热时的制冷剂流量特性,然后通过调整变径毛细管规格尺寸,使变径毛细管制冷、制热时的流量特性与原毛细管组件基本一致,再安装在空调器整机上进行整机性能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在标准工况下,新空调器与原空调器相比,其制冷量减少0.5%,制冷能效比增加0.3%,制热量减少1.1%,制热性能系数增加1.4%。因此可以得出,变径毛细管经过精确匹配,完全可以作为节流元件代替现有冷暖空调器中使用的毛细管组件。
2013年04期 v.41;No.490 62-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健;程时柏;陈友明;陈永康;秦建英;周强;
对香港地区某办公建筑变风量(VAV)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进行改造,在冬季及夏季分别选取两天,现场分别采用定静压定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和改造后的变静压变送风温度控制方法进行测试。比较了两种控制方法下系统的运行情况。引入输送系数评价节能效果,采用ADPI值评价室内热舒适性。结果表明,采用变静压变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后室内热舒适性得到明显提高,且变静压变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在部分负荷下节能效果较为明显。
2013年04期 v.41;No.490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薛志虎;曲伟;
建立了脉动热管稳态运行机制的物理和数学模型。针对脉动热管中工质的实际流动状态,改进了模型中的流动机理和毛细滞后阻力机理,并耦合脉动热管的充液率、蒸发凝结两相传热模型进行了迭代求解。结果显示,潜热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在30%以内,管内工质流动属于湍流流动状态,表明改进后的求解模型比较符合脉动热管实际运行工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脉动热管的流动和传热规律。
2013年04期 v.41;No.49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谢钦;
利用计算机做设计计算可以为设计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能指导设计及试验的方向。制冷系统设计计算涉及的参数比较多,设计过程复杂、重复劳动多。目前关于制冷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基本上比较成熟,本文将制冷系统相关的计算方法进行整合,并结合公司的生产加工条件,使用Visual Basic编写为计算软件,通过计算值与实际值比对,比较吻合实际规律,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2013年04期 v.41;No.49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泽安;缪德良;
以欧盟EEC362和中国国家标准GB12021.3设定的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为主题,以单风道房间空调器和双风道房间空调器为研究对象,展示了这两种房间空调器准入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时间表,并分析了这对于制冷空调行业的政策导向作用。研究表明,制定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等相关政策时,不仅要保证获得健康舒适的环境,提升单机设备的能效比,而且要考虑全球变暖指数(GWP)、产品升级速度等因素,使付出的环境成本最低化。
2013年04期 v.41;No.490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