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涛;施卫东;陈刻强;李伟;邢津;
以一后掠角为60°的后掠式轴流泵为研究对象,采用PIV技术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测量,得到了0.8Qopt,1.0Qopt,1.2Qopt3个工况下叶轮在一个流道周期的12个拍摄截面上的速度场。发现在0.8Qopt工况下,经过后掠叶片的流体具有明显的径向流动趋势,流量越小径向流动趋势越明显。叶轮内流体在后掠叶片进口边和转轮端壁区容易出现低速区域,并且流量越小低速区域越大;在靠近轮缘附近,叶片进口边压力面上的流体会向吸力面流动,流量越小该现象越明显。研究结果对掌握不同型式叶片的轴流泵内部流动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2015年12期 v.43;No.5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江志农;王辰;冯坤;
提出了应用LMS Test.lab和Bentley AutoPIPE相结合进行往复压缩机管道系统振动测试的新方法,利用LMS Test.lab软件、LMS SCADAS Mobile可扩展数据采集前端及相关硬件,搭建了往复压缩机管道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北京某管道公司高压压缩机管道系统的试验模态和工作模态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测试结果与Bentley AutoPIPE计算出的理论模态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模态分析的结论,制定了合理的减振方案,减振措施现场实施后效果显著,验证了本文模态分析方法的正确及有效性。
2015年12期 v.43;No.52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邱发成;徐飞;全学军;代黎;
利用雷诺应力模型(RSM)的流体体积(VOF)多相流模型对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的气相压降特性和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雷诺应力模型和VOF两相流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WSA的气相压降特性和液相回流比,WSA的气相压降随着进口气速的增加先后出现低压降区、压降突跳区和高压降区3个区域。在低压降区,射流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压降突跳区,射流呈袋式破碎雾化;高压降区,射流呈剪切破碎雾化。WSA内的静压分布关于Z轴比较对称,整个WSA内在射流—旋流耦合场之上的区域压力最大,其次是WSA的分离空间,在排气管进口区域压力最小。
2015年12期 v.43;No.52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冯秀;何小元;
上游泵送机械密封是一种具有环保、长寿命、低能耗的高新密封技术,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端面液膜特性是决定上游泵送机械密封工作寿命和密封性能好坏的关键因素。主要依据流体雷诺方程和Muijderman无限窄槽理论,再用端面槽型因子对其进行修正,推导了螺旋槽上游泵送机械密封端面间液膜的径向压力分布、泄漏率、承载力、摩擦力、摩擦系数等液膜特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并重点分析了操作参数与槽型参数对端面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摩擦系数随转速和粘度增加而增加,随压力增加而减小。槽深H'=2.5、槽数Ng=10~18、槽宽比B=0.6~0.8、槽长比l=0.6~0.7时,密封环端面间摩擦系数较小,液膜特性较好,这时端面间间隙对摩擦系数几乎没有影响。此研究结果可为上游泵送机械密封的正确使用和设计提供依据。
2015年12期 v.43;No.522 17-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查海滨;姜营;王君;仇性启;
提出一种涡旋压缩机气体流场对固体边界受力变形影响的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泄漏间隙的带有齿头修正的渐变啮合间隙变壁厚的涡旋压缩机三维几何模型,采用LES湍流模型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流场分布,其压力分布沿Z方向不均匀,压差在涡旋型线展角492°处最大。将压力场载荷直接加载到固体边界上,得到任意工作状态下的涡旋齿受力和变形规律,分析了流场变化对固体边界涡旋齿受力、变形的影响。得到了涡旋齿的受力和变形规律,沿涡旋齿型线展角500°处变形最大与压力差分布相符。该压力载荷加载方式更加连续,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状态,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2015年12期 v.43;No.52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郑建祥;周天鹤;
利用FLUENT中的RSM模型和DPM模型对不同排气管底口半径r的缩口式旋风分离器进行了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对结果的时均图进行分析,得到随着收缩半径r的减小,排气管入口面积在减小,轴向速度及切向速度均增加,速度的增加可使靠近中心的颗粒获得更大的离心力,因此被捕集的颗粒数增多。当半径r与排气管半径R比值为1~0.9时,分离效率提高不大,压降变化也较小,比值为0.8~0.5时,分离效率提高很多,同时能量损失也较大,在半径r逐渐减小的过程中,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增加,压降增加。综合考虑,当r/R为0.6~0.5左右时,分离效率约为97%~98%,此时压降也较合理。
2015年12期 v.43;No.52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周丹;
对大功率海上风力机叶片模态特性和气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叶片翼型截面弯扭耦合运动微分方程,通过翼型截面坐标变换和旋转拉伸在UG中建立了国产某型6MW风力机叶片三维模型,运用Ansys/Blocklanczos法计算了叶片前6阶固有模态。在Ansys/Workbench中搭建叶片流场仿真模型,讨论了风速和气动攻角等参数对叶片振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阶固有模态中叶尖部位的振型相对明显,随着风速和攻角增大,相同截面位置上的叶片振动变形逐渐增大。
2015年12期 v.43;No.52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海山;鲁飞;缪小冬;文宏刚;丁强民;陈正文;
为了满足用户对某新型立式三缸双作用船用往复泵噪声的要求,在数字化样机设计阶段,首先根据该泵结构型式、设计与结构参数,建立了动力学数学模型,然后根据该泵液力端3组双作用活塞缸排出口结构特征,建立了流场有限元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最后将流体速度场转化为噪声值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泵脉动小,其噪声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可为立式船用往复泵优化设计提供工程指导。
2015年12期 v.43;No.522 37-4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姬长发;李生金;陈柳;李品利;
通过自行建立的试验台,对封装优态盐同心套管式相变储冷单元的蓄冷、释冷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特性的影响及载冷剂的温度和流量对释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的影响较大,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越低,结冰越快,结冰率越大,达到同样的结冰率需要的时间也越短;载冷剂的进口温度对释冷过程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载冷剂的流量对蓄冷和释冷过程的影响要小。在试验条件下,蓄冷时较合理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和0.241m3/h,释冷过程较合适的载冷剂进口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0℃和0.283m3/h。
2015年12期 v.43;No.522 50-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玖辰;张志刚;
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控制方程与线热源理论,以耦合抽-灌井式埋管换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埋地换热器及咸水层水-热-盐运移耦合数学模型。选用有限元计算软件FEFLOW6.1针对不同运行模式下咸水层温度场演变规律与传热过程开展模拟研究。计算结果得到,单独使用埋管换热系统,运行8年后观测井2所在咸水层温度上升1.4℃;采用耦合式系统,相同观测点未出现升温趋势,有效避免"热堆积"发生。在抽-灌水量不变条件下,采用去离子水回灌时观测井1所在中粉砂咸水层达西流速高于原水回灌工况54%。研究表明,回灌溶液盐度降低是诱导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对流换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的主要作用机制。
2015年12期 v.43;No.522 55-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前龙;傅允准;段粉萍;高士杰;祁亮;
通过搭建多功能空气源热泵机组试验平台,测试了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在冬季工况下的运行性能。通过试验测试分析,得出了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在制热、制热水以及制热+制热水模式下运行时,机组制热功率、机组总制热量和COP值的变化规律,为多功能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2015年12期 v.43;No.522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薛运;黄翔;刘凯磊;李鑫;李民柱;唐永戬;张爱武;
根据国内目前现有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结合的空调机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的一体化空调试验样机的设计方案,并简要介绍了样机各个参数确定方法,阐述了样机中各种风量的关系以及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5年12期 v.43;No.522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钱程;谷波;王婷;赵鹏程;
为优化电动车前舱冷却模块的布局,在车速和风机转速耦合的情况下,针对冷却空气在2个串联布置的散热体之间的流动问题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将散热体简化为多孔介质模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得了散热体的外流场及通风量的大小。对于电动车前舱散热分析有一定技术参考价值。
2015年12期 v.43;No.52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郝红;毛立功;李媛;
对太阳能燃气热泵供暖系统及余热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套缸冷却系统和排烟余热回收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套缸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烟余热回收比(排烟余热中回收的热量占排烟余热总热量的比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及排烟余热回收器后的温升情况,最后以沈阳地区某建筑为例,对系统余热回收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每增加100r/min,所需的套缸冷却水流量增0.285~1.21g/s;排烟余热回收比为0.7时,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与总能源量的比值);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后温度上升2~5℃,在最佳的余热回收比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排烟余热回收器后温度可提高2℃左右;运行时间超过2年时,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比非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更加经济。
2015年12期 v.43;No.52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