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艳萍;卢义玉;葛兆龙;左伟芹;谭宏兵;
为了优化总长度和出口直径被限制的喷嘴的内部结构,进行喷嘴内外流场数值模拟、喷嘴流量系数测试以及喷嘴对砂岩冲蚀深度的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各喷嘴射流轴心线上的速度在喷嘴的内部达到最大后开始减小;数值模拟结果和流量系数测试结果相吻合,即喷嘴外部射流速度最大的喷嘴流量系数也最大,该喷嘴的工作性能最好;在设计试验的喷嘴范围内,进口收缩角为30°,出口圆柱段长度为11mm的喷嘴性能最好,其对砂岩的冲蚀深度高出其他喷嘴的200mm~300mm。
2010年10期 v.38;No.46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明;高红霞;余建祖;周懿;
针对某直升机滑油冷却用前置导叶型轴流风机,提出了一种变工况性能的理论计算方法,同时对损失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在确定风机入口冲击损失系数时采用了理论分析结合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方法。3种结果的比较显示风机的变工况性能理论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较高。结果表明,边界层厚度在小流量范围内较大,且都是从叶顶到叶根逐渐减小;直升机飞行高度增加会导致边界层分离、射流-尾迹区域宽度扩大等影响风机效率的不良因素,必须对风机进行变工况性能的优化设计。本文为直升机滑油冷却系统的高空工作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2010年10期 v.38;No.46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曦;叶学民;吕玉坤;杨阳;吴正人;
针对两泵并联运行系统难以确定联合运行特性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的现状,通过建立并联折算转速概念,提出采用逆推法用于确定联合运行工况点、泵及管路性能曲线,并分析了不同节流调节方式下的经济性。试验研究表明:非共用阀门调节方式在85%负荷以下节能效果好,而共用阀门调节方式在高于85%负荷时相对节能;在不同调节方式下,并联折算转速随流量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采用额定转速或并联折算转速对换算轴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对经济性分析并没有影响;逆推法简化了特性曲线的确定过程,为并联泵系统的节能降耗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2010年10期 v.38;No.46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敖龙;王灿星;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安装减阻杆和不安装减阻杆的螺旋型旋风分离器的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旋风分离器筒体中心安装尺寸合适的减阻杆可以达到很好的减阻效果,如果尺寸不合适反而会增加旋风分离器的阻力损失,并通过对速度、压力分布的分析解释了其原因。
2010年10期 v.38;No.46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方艳峰;彭旭东;孟祥铠;白少先;盛颂恩;
考虑密封介质粘度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建立了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的流体润滑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广义Reynolds方程、广义能量方程、热传导方程等控制方程进行耦合求解,获得了介质温度瞬时升高对机械密封温度分布及密封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密封介质温度瞬时升高使端面开启力先增大后减小,泄漏率增大,液膜中各点温度值升高,而摩擦力减小,随着时间延长最后各密封性能参数均趋于稳定值;当热惯性系数较小时,开启力和泄漏率初始阶段增大趋势快,摩擦力减小趋势快,对于不同热惯性常数,密封性能参数达到的稳定值不变。
2010年10期 v.38;No.46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闵思明;杨敏;王福军;
为了研究双蜗壳式双吸离心泵内部的流动特性,采用雷诺时均方法和SSTk-ω湍流模型,对双蜗壳式双吸泵进行了不同工况下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将性能预测的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叶轮和双蜗壳内的速度和压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双蜗壳可有效降低水泵运行作用在叶轮上的径向力,增强转子的运行稳定性。但是,在双蜗壳隔板外侧的流动区域内也发现了不同于普通蜗壳的回流区,使得压水室出口附近区域流动特性变差,这有待于今后通过水力设计优化对双蜗壳结构进行改进。
2010年10期 v.38;No.460 29-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褚双磊;俞国胜;秦瑞鸿;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轴流式灭火风机内的三维湍流流动进行了建模和基于N-S方程的仿真分析,仿真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和k-ε双方程模型来模拟湍流流动,得到了轴流式灭火风机在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场三维流动形态,分析了轴流式灭火风机内部的气流流动规律、流速和压力分布,以三维湍流场的仿真结果为依据,对轴流式灭火风机的内部风道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锥形射流风筒采用整流栅板可以有效地提高出口风速,改善内部流动,更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2010年10期 v.38;No.46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韩磊;陶乐仁;黄礼号;杨志强;张淑红;
将膨胀阀开度连续变化使蒸发器出口由大过热度到一定量的回液这一过程分为四种情形,通过试验了解系统及压缩机在各状态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压缩机在30Hz到80Hz各频率下,过热度从10~70℃降到蒸发器出口大量回液,系统性能系数均在‘0’过热有最高点。相对于过热度2~70℃制冷量Q0增大4%~12%,COP提高6%~13%,在‘0’过热后回液量进一步加大系统性能降低,但在‘0’过热点附近蒸发器出口存在明显震荡。
2010年10期 v.38;No.460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伟;方敏;
介绍了使用定频压缩机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不同类型使用不同标准最大负荷工况运行时的不同情况,分析了机组铭牌中最大输入功率的确定依据。
2010年10期 v.38;No.460 58-6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杨;魏星;
由于冷却塔的性能对冷却塔的能耗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对冷却塔的性能进行优化。本文运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在类似工况下水膜和湍流空气流的传质传热过程,探讨了冷却塔性能优化的方法。提供了不同排列途径的冷却塔性能的对比和一些优化方法的建议。
2010年10期 v.38;No.460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良才;蒋茂灿;江波;杨东昊;冯志力;
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仰角进风百叶窗和俯角进风百叶窗对管束下方迎面风速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百叶窗俯角或仰角越大,管束下方气流的竖直分速越不均匀;俯仰角绝对值相同时,俯角进风的竖直分速分布较为均匀,但气流压降较大。百叶窗进风角度以15°左右为宜,此进风角度,空冷器压降小,进入管束的气流竖直分速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发挥全部管子的换热能力。
2010年10期 v.38;No.460 65-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光;祁影霞;姬利明;张华;汤成伟;
总结了目前制冷剂水合物蓄冷工质的试验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制冷剂气体水合物蓄冷工质的替代选择问题以及试验研究方面的新动向。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010年10期 v.38;No.460 70-7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夏学鹰;张旭;王子介;牛宝联;
本文基于差流膜法除湿器空气处理过程的热质传递分析,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了在夏季工况下,热量损、机械损、化学损和总损随操作压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原料气质量流量和膜面积的变化对单位换热量引起的损(ELPH)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械损和化学损对空气除湿过程的影响较大;而ELPH受除湿器的结构参数、原料气的质量流量和系统操作压力的影响,并存在一个最优操作压力使ELPH最小。
2010年10期 v.38;No.460 74-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敏东;金苏敏;
介绍并给出了浴室废水余热回收热泵热水系统模型,利用此污水源热泵可回收城市公共浴室废水中存在的大量废热能,减少城市余热的排放,节省了一次能源消耗。通过对该热泵热水系统模型的分析,得到了系统循环各部件(热水箱、混水器、淋浴过程、热泵)的流情况、系统效率、系统损失系数与废水进出口温度、热泵性能系数等因素的关系曲线。与普通电加热形式的热水系统的效率进行比较,得出该余热回收热泵热水系统效率是普通电加热热水系统的1.5~2倍,是理想的供热水设备。
2010年10期 v.38;No.46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6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