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碧肖;方毅;陈崔龙;邓超;张德友;
针对新兴产业敏感物系要求萃取级数多、相接触时间短、物料存留量少的技术难题,现有多台单级离心萃取机串联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提出了基于分级接触机理的单台多级离心萃取机,一台设备内完成4~8个萃取理论级,详细介绍了动平衡控制、隔振技术及振动检测系统设计。MCTL364型单台多级离心萃取机性能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能有效降低相接触时间,为多级逆流萃取提供了新思路,为敏感型新材料制备、盐湖提锂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2023年12期 v.51;No.61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邵学博;杨树华;肖忠会;孟继纲;张弛;
针对大型压缩机机壳试压工况下仿真分析结果与现场的差异性问题,采用仿真分析以及螺栓预紧力损失试验研究,确定并分析了液压拉伸螺栓存在预紧力损失现象,结果表明,当长径比在2~7之间时,M42液压拉伸螺栓预紧力的损失比例在26%~35%之间;将预紧力损失比例引入机壳试压仿真分析后,仿真分析结果与现场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考虑损失因素后,机壳的一次试验通过率从60%提升到95%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液压拉伸螺栓连接的法兰泄漏问题提供定性的指导,并为压缩机机壳密闭性仿真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2期 v.51;No.618 36-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宏飞;姜永明;赵才甫;温庆斌;郭英;
针对肘形吸入流道造成管道泵效率降低的实际工程问题,为了对流场中的能量损失作出定向和定量分析,引入熵产理论对管道泵流场进行了分析。以比转数为190的单级单吸式管道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流量工况(0.5Q~1.2Q)下肘形吸入流道的管道泵性能开展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与相同参数下直锥形吸入流道端吸泵的相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了管道泵内部流动损失的分布特征以及肘形吸入流道对泵内流动损失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湍流熵产和壁面熵产是总熵产的主要来源;随着流量的增加,整体水力损失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吸入流道的改型并未改变不同流量工况下总体流动损失的变化趋势,但改用肘形吸入流道使得叶轮入口处流动不均匀性增加,主要增强了内部流动的湍流脉动,导致各流体单元的流动损失增加。另外,涡流和流动分离使得叶轮段局部呈现高熵产率,而肘形吸入流道使得叶轮段的高熵产区域分布更广;在小流量工况下,叶轮段熵产的湍流熵产比率最大可达约为90%。研究结果可为管道泵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23年12期 v.51;No.618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岩松;何清;于新海;陈时健;张福海;杨理烽;陈开展;
针对核电先导式主蒸汽安全阀设计目前存在依靠经验、研制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采用动网格技术并结合阀瓣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适用于先导式主蒸汽安全阀的瞬态仿真模型及方法,实现了阀门动作的精准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阀门启闭过程中瞬态流场的变化,讨论了活塞摩擦力及先导阀Kv值对于开启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的偏差小于10%。在导阀入口压力为6.17 MPa时能顺利实现主阀的回座。阀杆上方及活塞腔内产生的大量漩涡是阀门振动及噪声的主要来源。开启时间随着摩擦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导阀Kv值的增大而减小。本文为先导式主蒸汽安全阀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计算方法,可大幅降低阀门研制的周期和成本。
2023年12期 v.51;No.618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张晨曦;岳修贤;王信;但志宏;周强;白长青;
为了研究大口径蝶阀阀板加强结构对阀内流动特性的影响,针对板加强型和块加强型2种阀板加强结构的大口径异构蝶阀,分别建立了蝶阀流场CFD仿真模型,对各工况下阀内流场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与试验测试数据的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不同开度、压比下2种大口径蝶阀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相对于块加强型蝶阀,板加强型蝶阀阀后流场漩涡小,对应能量损失低,而流量系数更高。2种大口径异构蝶阀的流量系数均与其管道雷诺数呈现线性关系,且该线性关系的斜率与流通面积成反比,提出了基于管道雷诺数的大口径蝶阀流量系数计算公式,结果显示此流量系数计算公式与CFD仿真误差小于7%,可以统一表征大口径异构蝶阀流量特性。
2023年12期 v.51;No.618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胡斯特;吴金鑫;胡小文;陈鹏;张龙新;
为了研究油烟机中多翼离心风机的主要气动噪声源,通过非定常流场仿真和气动噪声仿真方法,计算对比了各个部件在7个特征频率上对测点噪声的贡献度,并从声传播角度分析了不同部件噪声贡献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油烟机风机系统的主要噪声源位于蜗壳内表面和叶轮表面。其中蜗壳内表面中341.1 Hz噪声主要来源于蜗壳电机侧内表面和蜗壳出口,声强贡献占比分别为41%和39%;713.78 Hz噪声主要来源于蜗壳内表面的侧弧面,贡献占比42%;1 137 Hz噪声的贡献则主要来源于蜗壳底盘侧内表面,贡献占比74%。而叶轮中电机侧短叶片对1 000 Hz以下的低频噪声的贡献较大,声强贡献占比64%;主进气侧长叶片对1 000 Hz以上的中高频噪声贡献较大,贡献占比61%。蜗壳内表面主要是通过声传播对测点噪声产生影响,叶轮出口高速气流是形成宽频噪声源的主要原因,而测点频谱中的低频“驼峰”特征是由叶片旋转产生的宽频噪声与蜗壳流道内部的声腔模态耦合放大特定频率声压幅值所致。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针对性优化油烟机中风机气动噪声具有指导意义。
2023年12期 v.51;No.618 64-7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